1988年1月18日,台湾发生了一件大事:上校军衔、身负重大机密项目的核能研究所副所长张宪义,失踪了......
张宪义,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,早年就读于中正理工学院。
毕业后,因成绩优秀,才能出众,得到台湾防务部门的赏识,出资供他到美国田纳西大学,主修核工程。
几年后,张宪义在美获得博士学位,便返回台湾,任教于“清华大学”。
台湾军界非常看重张宪义在核能领域的才华,多次让他负责台湾本土核能商业化的项目。
由于台湾的核技术,多是美国传授,因而张宪义也经常到美出席相关会议。
比如在1986年,张宪义就作为台湾代表,到美国布鲁克海芬国家实验室,进行交流学习。
不言自明,张宪义能得到如此优待,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是台湾研制核武器的关键人物。
台湾研制核武器是一个不公开的秘密,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,冷战最为对峙的年代,台当局就开始对核武器动过心思。
有了核武器,台湾就能同大陆方面打一场不对称战争,起到以小博大的效果。
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出师有名,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不同,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,造成的后果将是灾难级别的。
因此,台当局打着和平“发展核能技术”的旗号,避开了各国的注意力,从加拿大购买了4兆瓦的研究反应器,还远赴欧洲购买了大量的离心机设备,用于提炼所需的核原料。
到了70年代,台湾已经拥有了,完整的钚燃料化学实验室和精炼钚所需要的设施。
不过,无孔不入的美国CIA也加紧了调查台湾核原料研发的活动。
1974年,CIA向国会出具了一份报告,于结论写道:“台北心里想着把小型核计划变成武器,这是很清楚的。再过五年,台湾或许就有能力独立制造此装置。”
70年代,美国刚刚脱离越南的泥沼,并和大陆方面改善了关系,不愿意在远东地区再生事端。
因而就开始向台湾当局施加压力,并以停止向台湾援建核电站相威胁。
最终,台湾当局不得不屈服,关闭了核能研究所,并拆除了核材料再处理设施。
即便如此,美国还是不放心台湾,担心台湾会背地研发核子武器。
为了及时、准确了解台湾的一举一动,美国的CIA还是出手了,开始在台湾核技术人员物色间谍,以便掌握台湾和计划发展的动向。
只是谁也没有想到,这个间谍竟然是核能研究所的副所长张宪义。
张宪义为何会充当美国安插在台湾的间谍?
说法不一,有人根据张宪义的生平,认为张宪义在工作中遭受了不公的待遇。
那时,张宪义担任副所长,是下任所长的热门人选。
可是在和同事们的接触中,张宪义发觉有人顶替了自己的位置,便心生不满,投靠了美国。
还有一种说法是,张宪义和研究所的所长周仁章不和,导致张宪义屡次不听命令,不定期出访外国,参观实验室研究。
周仁章认为副所长的职责是行政工作,应该将出国考察的机会,让给年轻的研究员。
不论哪种说法,张宪义自从参加了1月11日的“自强会谈”,就不知去向。
第二天起,张宪义连续缺席了好几场会议,引起了台湾安全部门的担忧。
巧合的是,就在张宪义失踪的第二天,也就是1月13日,蒋经国突然猝死。
这又为张宪义的失踪,添上了一层迷雾。
后来,经过台国防安全部门的详细调查,才得知张宪义等会议结束,就立刻持“新加坡”护照,直奔机场,乘机离开台湾,到日本和妻儿会合,接着转机来到美国。
继续调查得知,张宪义的“新加坡护照”来自于CIA,这坐实了张宪义的间谍身份。
跑到美国,张宪义在美国国会秘密听证会上发言:“台湾秘密准备了射程为1000公里的天马导弹,预计在天马导弹安装核弹头。并且天马导弹的初步研制获得了重大进展。”
事发数天后,美国向台湾下了最后通牒,要求台湾立即放弃研制核武器。
台湾慑于美国的威胁,才终止了研发核武器的进程。
如今,张宪义仍然生活在美国,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。